拓展异地教学新平台 搭建干部培训“立交桥”
——省直工委党校第58期处干班赴浙江大学开展异地教学侧记
6月1日至5日,省直工委党校第58期处级干部进修班赴浙江大学开展了为期5天的异地教学活动。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内,70余名学员重温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借池养鱼”,拓宽办学途径
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异地教学工作,是省直工委党校近年来结合学员特点及需求,不断提高异地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几年,党校主体班培训规模不断加大,学员层次水平也愈来愈高,原有的一些异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学员的发展现状,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创新。
于是,分层次制定教学计划、分层次开展异地教学、分层次开展党性锻炼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应运而生,一条适应新常态下干部教育培训的“立交桥”也初步形成。
目标确立了,关键在于抓落实。异地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好“择校”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更适合省直机关处级干部培训需求?”带着这个问题,校委领导带领教务处同志主动与相关高校联系,在多次走访调研,反复论证协商,认真拟定课程安排,仔细确认授课教师的基础上,经报请省直工委同意,最终与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
党校还紧紧抓住异地教学的机会,安排相关处室负责人全程跟课,学习借鉴浙江大学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自身办学治校水平。
精彩授课,激发学习动力
让学员们“措手不及”的是,6月1日中午一下高铁,就直达餐厅,简单用餐后,下午2点即开始上课。拿着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课表,一些学员犯了嘀咕,“内容这么多,时间这么紧,学习会有效果吗”?
而接下来的学习,却“颠覆”了大家原有的想法。课堂上,授课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详实的授课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精彩的课堂讲解都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名学员。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授课中,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建明详细介绍了浙江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践中形成的“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成功经验。
著名经济学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英军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解释了“新常态”、“李克强经济学”以及“三期叠加”三个学员们关注的“新名词”。
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涛则结合多年研究成果,运用大量事实资料,从国家战略高度,以《世界政治格局与中国外交策略》为题,为学员们作了一场既深入浅出,又激发忧患意识的深刻讲解。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等课程从法制和现实性的不同侧面,揭示了党和政府,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应有的作为。
几天下来,门门课都是越听越精彩,越学越有劲。

形式多样,促进效果提升
本次教学让学员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授课形式多样,互动交流热烈、课堂氛围活跃。
由浙江大学公共关系学教授熊卫平组织的《“公共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会》情景模拟演练让大家耳目一新。课堂上,没有过多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学员之间进行模拟演练、互动练习为主。
学员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教案提供的模拟情景,由扮演市长、局长以及新闻官员的学员,接受由其他学员扮演的记者提问并做答,最后再由教师和学员扮演的专家进行点评。
演练中,模拟记者的提问尖锐、犀利,模拟官员的应答沉着机智、妙语连珠,模拟专家的点评针锋相对、不留情面。学员们往往在台上争得面红耳赤,台下又相互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应急处理方法在一次次演练中得到改进,应变能力在一次次应答中得到提升。

每日的晨读和课前作业分享,也是本次教学的“亮点”。每节课之前,由班主任抽点学员上台,将自己对上一节课的学习感悟读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既复习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充分进行了勾通与交流,深受学员们的喜爱。

短暂的异地教学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程时,大家都说,这次异地教学,学习内容贴近需求,老师讲解深入浅出,课堂互动呼应热烈,大家既学到了知识,又增进了友谊,期盼而来,满载而归。